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哈尔滨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

时间:2024-07-07 22:08:33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51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哈尔滨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


哈尔滨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


(1995年10月26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1995年12月15日黑龙江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 1996年3月1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企业科学技术进步
第三章 农业科学技术进步
第四章 社会事业科学技术进步
第五章 高新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
第六章 研究开发机构
第七章 民营科技企业
第八章 科学技术工作者
第九章 科学技术成果转化
第十章 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资金投入
第十二章 奖励与处罚
第十三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确立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地位,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人。
第三条 科学技术工作应当贯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基本方针。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全社会应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保护知识产权;保障科学研究的自由,鼓励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制定全市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应当把科学技术进步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纳入工作目标管理。
第七条 加强科学技术宣传和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第八条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科学技术重大项目和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时,应当听取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意见,实行科学决策。
第九条 本条例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全市科学技术进步工作的宏观管理、统筹协调和检查指导。
区、县(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的科学技术进步工作。
市、区、县(市)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的科学技术进步工作,接受同级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

第二章 企业科学技术进步
第十条 企业应当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科学管理方法和组织形式,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吸纳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可以依照有关规定享受优惠待遇。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把增强应用先进技术的活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现代企业制定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技术开发、技术管理体系。
凡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应当实行总工程师技术负责制;未设总工程师的企业,应当配备相应的技术负责人。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充实和加强技术开发力量,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
具备条件的企业应当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依照有关规定对社会开展技术经营活动。
第十三条 鼓励企业与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采取多种形式共同进行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合作建立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加快先进技术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
第十四条 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或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应当经专家评估论证,贯彻国家、省、市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
企业对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应当组织力量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
第十五条 企业从事技术开发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可以享受不低于生产岗位人员的资金待遇。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加强职工技术培训,培育和发展工人技师队伍,开发群众性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乡镇、区街企业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

第三章 农业科学技术进步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农业技术组装配套,有择选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实验、示范的基础上,加速推广应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
第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农业、农机、畜牧、林业、水利、水产等方面的社会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区、县(市)、乡(镇)、村应当完善各级技术推广服务组织,提高技术推广服务水平。
第二十条 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技术推广单位可以与农业生产单位或个人共同建立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培训基地。
第二十一条 市、区、县(市)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发展农业技术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加强各类农民技术协会、研究会的建设。
第二十二条 农业研究开发机构可以推广专有技术或销售自己培育、引进并经审定的优良种子、苗木和养殖品种。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农村科学技术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村干部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培育和发展农民技术队伍。

第四章 社会事业科学技术进步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发挥科学技术在规划城镇建设和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邮电、交通等各项社会事业中的作用,改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防御自然灾害,综合治理水、气、声等污染源,对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保护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建立、完善以科学技术文献、专利代理、技术中介、市场信息、科学技术咨询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推进科学技术服务的现代化和社会化。
第二十七条 加强软科学研究,发展软科学在决策和管理中的作用。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社会公益事业的现代化建设,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公益事业中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和管理系统。

第五章 高新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应当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摆到优先位置,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实施高新技术研究,推广高新技术成果,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效益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第三十一条 有关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机电一体化、电子与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高效节能与环保等高新技术为重点,向传统产业扩散。
第三十二条 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当建立科学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目标,加快建设步伐,成为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
第三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生产,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有关的优惠待遇。

第六章 研究开发机构
第三十四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需要,优化所属的研究开发组织结构,合理配置科学技术资源,逐步建立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
第三十五条 研究开发机构实行所(院)长负责制。研究开发机构依照有关规定享有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经费使用、机构设置、人员聘用等方面的自主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研究开发机构的自主权。
第三十六条 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的研究开发机构,应当按照市场需求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经营活动。
第三十七条 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的研究开发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自主发展,可以转变为科技企业或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也可以通过联营、参股、控股、兼并、承包等形式组建企业集团,逐步由事业法人转变为企业法人。
第三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市属重点研究开发机构,应当加大投入、从经费、实验手段等方面予以扶持。

第七章 民营科技企业
第三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企业,从事技术服务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
第四十条 非在职和经批准的在职科学技术工作者、具有专门技能的人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创办民营科技企业。
国有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和社会团体,可以按照国有民营的方式,创办新的科技企业。
国有中小型企业和具备条件的研究开发机构,可以在清产核资基础上,通过资产控股、租赁、拍卖或委托经营等形式,改造为民营科技企业。
第四十一条 创办民办研究所或研究开发中心的,应当经市或区、县(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进行资质审查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核发认定证书;创办其他民营科技企业的,可直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核发认定证书。


第四十二条 民营科技企业招聘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人事档案,可由市、县(市)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保管。
第四十三条 经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在项目立项和贷款、高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中间试验、技术转证、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出口、申报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和科学技术成果奖励等方面,按照国家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四条 经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执行《科技企业会计核算规程》,享受有关的优惠待遇。

第八章 科学技术工作者
第四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逐步提高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鼓励和支持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发明创造和其他科学技术活动。
第四十六条 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当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创造性地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工作。
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不得弄虚作假,骗取奖励和优惠待遇。
第四十七条 对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研究、重大科学技术攻关项目和重点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研究以及在农村或恶劣、危险环境中工作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补贴。
第四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设立下列基金,支持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一)青年科学研究基金;
(二)培养学科后备带头人基金;
(三)留学回国人员科学研究基金;
(四)优秀学术著作出版补贴基金;
(五)其它需要设立的科学技术专项基金。
第四十九条 科学技术工作者可以根据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工作实绩,也可以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效果,取得相应的技术职称。有突出贡献和可以破格晋升技术职务。
第五十条 在职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根据有关规定在不侵犯本单位技术权益、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活动。
第五十一条 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接受继续教育,所在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提供培训时间和经费。

第九章 科学技术成果转化
第五十二条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应当优先安排科学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第五十三条 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活动取得的收入,经技术合同登记部门认定、税务部门审核,在税收方面享受优惠待遇。
第五十四条 经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常设技术市场、技术交易所和技术经纪人事务所取得的社会服务性收益,经税务部门批准,可以享受有关税收优惠待遇。
第五十五条 税务部门对列入市级以上新产品试产(试制鉴定)计划的产品,应当给予减免税或先征后返等优惠待遇。

实行独立核算的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可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待遇。
第五十六条 科学技术成果项目转化成功投产后,其企业、事业单位可以连续五年从该项目新增税后利润中提取百分之五的资金,用于奖励从事该项目转化和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有关人员。
第五十七条 科学技术成果可以作为无形资产出资或入股,一般科学技术成果出资或入股的作价不高于该项目投资额的百分之二十;经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事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科学技术成果,出资或入股的作价,按照国有有关规定,不高于百分之三十。
第五十八条 企业、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不得推广尚未成熟或处于实验阶段的科学技术成果。

第十章 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
第五十九条 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可以开展国内外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本市讲学、传授技艺,派遣有关科学技术工作者到国外进修,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
第六十条 市外组织和个人可以在本市投资兴办研究开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并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优惠待遇。
第六十一条 具备条件的研究开发机构、科技企业、经有关部门批准,享有外贸经营权,可以到国外投资和设立分支机构,直接参与国际竞争。
第六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在引进技术、进口产品时,应当全面了解其专门技术或专有技术状况,避免发生侵权纠纷事引起其他损失。
企业、事业单位在输出技术、新产品时,应当做好有关专利技术或有技术的查询,防止新技术、新产品输出后被他人仿制或侵权。
第六十三条 参与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护国家科学技术秘密。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资金投入
第六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科学技术资金投入体系,提高科学技术资金投入的总体水平。
第六十五条 科学技术资金投入,是指对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服务、科学技术普及的投入。
第六十六条 科学技术资金投入,主要包括:
(一)财政预算安排的科技三项费用(指新产品试制、中间试验、重大科学研究项目补助费)和科学事业费、科学研究基本建设费、科学技术专项经费和其他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
(二)国家规定扶持留给企业、事业单位用于发展科学技术的资金;
(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科学技术信贷资金;
(四)企业、事业单位的科学技术资金;
(五)政府有关部门用生产建设发展资金安排的科学技术资金;
(六)国内外组织和个人投资、资助、捐赠的科学技术资金;
(七)其他用于科学技术的资金。
第六十七条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把科学技术三项费用、科学事业费、科学技术专项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其增长幅度应当高于本级当年财政预算支出增长的幅度。
市科学技术三项费用应当占当年市级财政预算支出的百分之一点五以上:区、县(市)科学技术三项费用应当占当年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百分之一以上。对科学技术三项费用的使用,应当加强监督管理。
第六十八条 工业企业每年用于技术开发的经费,应当逐步占企业销售总额的百分之一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占百分之五以上,并按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费用。
第六十九条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提取百分之五以上的经费,专门用于农业科学技术示范、推广工作。
第七十条 市、区、县(市)财政每年应当安排一定数额的经费,专门用于科学技术普及活动。
第七十一条 银行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设置科学技术开发贷款科目,科技贷款应当逐年增加,与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相适应。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贷款项目应当优先予以安排。
第七十二条 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开办科学技术风险投资业务,多渠道、多层次地筹措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资金。
第七十三条 国内外组织和个人可以在本市设立各类科学技术基金,资助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第七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截留财政用于科学技术和经费。

第十二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七十五条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建立科学技术奖励奖励制度,对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第七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设立下列科学技术奖:
(一)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科学技术人员突出贡献奖;
(三)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
(四)其他在需要设立的科学技术奖。
区、县(市)人民政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设立相应的科学技术奖。
第七十七条 国内外组织和个人可以设立科学技术奖励基金,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第七十八条 侵犯研究开发机构自主权,压制发明创造和其他科学活动,情节严重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所在单位对直接责任人予以行政处分。
第七十九条 盲目推广实验阶段的科学技术成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直接责任人应当承担经济责任,并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所在单位对其予以行政处分。
第八十条 弄虚作假、骗取奖励或优惠待遇的,取消其奖励或优惠待遇,并按规定予以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故意出具虚假科学技术成果鉴定或项目评估论证结论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所在单位予以行政处分。
第八十一条 挪用、克扣、截留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情节严重的,由上级机关或所在单位对直接责任人予以行政处分。
第八十二条 剽窃、篡改、假冒或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著作权、专利权、发现权、发明权及其他科学技术成果权的,泄漏或非法窃取技术秘密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八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章 附 则
第八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第八十五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八十六条 本条例自1996年3月1日起施行。



1995年12月15日

关于印发土地估价结果确认文书规范格式(试行)的通知

国土局


关于印发土地估价结果确认文书规范格式(试行)的通知
1997年5月9日,国家土地管理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土地(国土)管理局(厅),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管理局:
为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土地估价结果确认工作,根据我局《关于印发〈土地估价报告规范格式(1996)〉的通知》(〔1995〕国土〔籍〕字第180号)、《关于印发〈规范股份有限公司土地估价结果确认工作若干规定〉的通知》(〔1996〕国土〔籍〕字第130号)等文件要求,现将土地估价结果确认文书规范格式(试行)印发给你们,并就文书格式执行中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要求,请遵照执行。
一、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土地估价结果的确认管理。从事土地估价的机构必须具备土地估价能力,即必须是具有两名以上的土地估价师,经工商部门登记,准予从事土地估价,并已按规定经土地管理部门备案认证的中介机构。土地估价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按照《城镇土地估价规程》,以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为基础,参照土地市场价格进行评估。土地估价机构必须按照规定的从业范围开展业务,出具的土地估价报告必须符合《土地估价报告规范格式(1996)》,经土地估价师签名、加盖机构公章,按规定报送土地管理部门确认或备案。对不符合要求的土地估价结果,土地管理部门不予确认。
二、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当事人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估价结果初审、确认,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初审、确认等,均应按本通知要求的文书格式,分别提供相应文件。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在执行土地估价结果确认文书格式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我局。

附件一:土地估价结果确认申请文件格式
土地估价结果确认申请原则上应与土地处置申请一并提出,其申请文件中应当包括下文估价结果确认申请的内容;因特殊情况需要单独确认估价结果或不需处置审批的,其确认申请文件应按下文格式办理。
关于请确认××土地估价结果的函(请示)××土地管理局:
××(委托单位名称)因(股份制改造、企业改组、企业兼并、企业破产清算、资产核算、设立联营、合营、合资企业、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权抵押、工商注册登记等)的需要,委托××(估价机构名称)对所涉及的土地进行了评估,具体宗地的地籍资料及估价结果见附件《土地估价结果一览表》。该估价结果已经我部(局、公司等)审查同意,根据(《股份有限公司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发〔1997〕10号)、《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实施细则》等)的规定,现将土地估价结果转报你局,请予确认。
附件:(略)
1、××关于请转报××土地管理局确认土地
估价结果的请示
2、土地估价结果一览表
3、土地估价报告
4、土地所在地土地管理部门的初审意见
5、如改变现状用途或土地条件评估的,须附
相应的批准文件
6、其他与土地估价结果确认有关的材料
年 月 日
××部(委、局、办、公司等)公章

附件二:土地所在地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初审文件格式关于对××土地估价结果的初审意见
你单位《关于请审查××土地估价结果的请示(函)》及有关材料收悉。经审核,现提出以下初审意见:
一、××(委托方名称)因(股份制改造、企业改组、企业兼并、企业破产清算、资产核算、设立联营、合营、合资企业、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权抵押、工商注册登记等)需要,委托××(估价机构名称)评估的、位于我市(县)范围内的土地共 宗,土地总面积 平方米。经审查,认定在估价基准期日 年 月 日,上述土地使用者为 ,其中,国有划拨土地 宗,土地面积为 平方米,各宗地土地证书号(宗地号)、位置、用途、面积、他项权利状况等详见附表1;出让(入股)土地 宗,土地面积为 平方米,各宗地土地证书号(宗地号)、位置、用途、面积、他项权利状况、出让(入股)审批机关、时间、合同文本号、出让(入股)金额,出让(入股)年期及剩余使用年期等详见附表2;出租土地使用权 宗,土地面积为 平方米,各宗地土地证书号(宗地号)、位置、用途、面积、他项权利状况、出租审批机关、时间、合同文本号、租金额、出租期限及剩余使用年期等详见附表3;(通过授权经营等其他方式取得的)土地 宗,土地面积为平方米,各宗地土地证书号(宗地号)、位置、用途、面积、取得方式等条件详见附表4。
二、上述土地已经××(估价机构名称)评估,该机构具备(A级、准A级、B级等)土地估价资格,经对所提交的《土地估价报告》、《土地估价技术报告》(编号为)的审查,其格式和内容(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估价报告规范格式》的规定,报告中所采用的资料和参数
,评估方法运用 ,土地估价结果 ,与当地地价水平 ,经初审的土地估价结果见《土地估价结果一览表》。
附表:
1、估价期日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一览表
2、估价期日国有出让(入股)土地使用权一览表
3、估价期日国有出租土地使用权一览表
4、估价期日(通过授权经营等其他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一览表
5、土地估价结果一览表
××市(县)土地管理局公章
年 月 日
附表1:估价期日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一览表
--------------------------------------------------------------------------------------------------------------------
| 土地证号 | 估价期日的 | 位置 | 用途 | 面积 | 他项权利 | 备注 |
| (宗地号) | 土地使用者 | | | | 状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计 | ---- | ---- | ---- | | | ---- |
--------------------------------------------------------------------------------------------------------------------
初审单位:(公章)
附表2--附表4:估价期日国有出让(入股、出租或其他)土地使用权一览表
--------------------------------------------------------------------------------------------------------------------
| 土地证号 | 估价期日的 | 位置 | 用途 | 面积 | 他项权利 | 审批机关 |
| (宗地号) | 土地使用者 | | | | 状况 | |
|--------------|--------------|----------------|------------|----------------|------------|----------------|
| | | | | | | |
|--------------|--------------|----------------|------------|----------------|------------|----------------|
| 合计 | ---- | ---- | ---- | | ---- | ---- |
--------------------------------------------------------------------------------------------------------------------
|----------------------------------------------------------------------------------
| 取得时间|合同号或|出让(入股、出租|批准年期|剩余年期| 备注 |
| |批准文号|或授权等)金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初审单位:(公章)

附件三:土地估价结果一览表
估价机构: 估价报告编号: 估价期日: 估价期日的土地使用权性质:
--------------------------------------------------------------------------------------------------------------------
| | 土地证书号 | | 估价期日的 | 估价设定 | | 估价期日的 |
| 估价期日的土地使用者 | | 宗地位置 | | | 容积率 | |
| | (宗地号) | | 实际用途 | 的用途 | |实际开发程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计 | ---- | ---- | ---- | ---- | ---- | ---- |
--------------------------------------------------------------------------------------------------------------------
|估价设定的|土地使| 面积 |单位面积地价 |总地价 | |
| | | | | |备注|
|开发程度 |用年期|(平方米)|(元/平方米)|(万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上述土地估价结果的限定条件:
1、土地权利限制:
2、基础设施条件:
地面平整状况: 供电状况:
周围道路状况: 排水状况:
供水状况: 电讯条件:
供热状况: 供气状况
3、规划限制条件:
4、影响土地价格的其他限定条件:
二、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三、申报(初审、确认)单位:(公章)

附件四:土地估价结果确认审批表
年 月 日
--------------------------------------------------------------------
|申请确认单位 | |
|----------------|----------------------------------------------|
|申请确认目的 | |
|----------------|----------------------------------------------|
|估价机构名称 | |
|----------------|----------------------------------------------|
|估价机构资质 | |
|----------------|----------------------------------------------|
|估价报告编号 | |
|----------------------------------------------------------------|
|摘要: |
| |
| |
| |
| |
| |
|注:具体宗地条件及估价结果见土地估价报告及《土地估价结果一览表》|
|----------------------------------------------------------------|
|承办人意见: |
| |
| |
| |
| |
| |
| |
| 承办人(签字): |
|----------------------------------------------------------------|
|审核意见: |
| |
| |
| |
| |
| |
| |
| 审核单位负责人(签字): |
|----------------------------------------------------------------|
|审批意见: |
| |
| |
| |
| |
| |
| |
| 审批单位负责人(签字): |
--------------------------------------------------------------------
注:估价结果确认文件不抄送有关部门时,应填写本表,经主管领导审批后,直接按附件五要求的格式和内容下达确认批复;确认文件需抄送有关部门时,应按正常办文程序和附件五的要求,办理确认批复文件。

附件五:土地估价结果确认文件格式
土地估价结果确认原则上应与土地处置一并批复,其批复文件中应当包括下文估价结果确认批复的内容;因特殊情况需要单独确认估价结果或不需处置批复的,其确认批复应按下文格式办理。确认批复应根据确认对象在估价期日的土地使用权性质,按实际状况进行确认。
关于确认××土地估价结果的批复××(申报单位名称):
你(部、委、局、办、公司等)《关于请确认××土地估价结果的函(请示)》及有关材料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委托单位名称)因(股份制改造、企业改组、企业兼并、企业破产清算、资产核算、设立联营、合营、合资企业、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权抵押、工商注册登记等)的需要,委托××(估价机构名称)对所涉及的土地现值进行了评估。经审核,确认在估价
基准期日 年 月 日,××使用的、位于 的国有划拨土地 宗,土地面积为 平方米,土地用途为 ,《国有土地使用证》证号为 ,上述土地在满足《土地估价结果一览表》所限定条件下的土地使用权总价为 万元,单位面积地价为 元/平方米;××使用的、位于 的国有出让(入股)土地 宗,土地面积为 平方米,土地用途为 ,《国有土地使用证》证号为 ,上述土地在满足《土地估价结果一览表》所限定条件下的土地使用权总价为
万元,单位面积地价为 元/平方米;××使用的、位于××的国有出租土地 宗,土地面积为 平方米,土地用途为 ,《国有土地使用证》证号为 ,上述土地在满足《土地估价结果一览表》所限定条件下的土地使用权总价为 万元,单位面积地价为元/平方米;(通过授权经营等其他)方式取得的土地 宗,土地面积为 平方米,土地用途为 ,《国有土地使用证》证号为 ,上述土地在满足《土地估价结果一览表》所限定条件下的土地使用权总价为万元,单位面积地价为 元/平方米。各宗地条件及土地价格详见附件。
附件:土地估价结果一览表(略)


保险公司保险业务转让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保险公司保险业务转让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1年第1号

  《保险公司保险业务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11年8月22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主 席 吴定富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保险公司保险业务转让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保险公司保险业务转让行为,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保险市场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授权,对保险公司保险业务转让行为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条 保险公司转让全部或者部分保险业务,应当经中国保监会批准。

  前款所称的“部分保险业务”的标准,由中国保监会另行规定。

  第四条 保险公司转让保险业务,应当遵循自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 保险公司转让保险业务,不得泄露在此过程中获悉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不得损害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 保险业务转让双方应当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订立保险业务转让协议。

  第七条 保险业务受让方保险公司应当承担转让方保险公司依照原保险合同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负有的义务。

  第八条 保险业务受让方保险公司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受让的保险业务在其业务范围之内;

  (二)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控制度健全;

  (三)偿付能力充足,且受让保险业务后,其偿付能力符合中国保监会的相关规定;

  (四)最近2年内无受金融监管机构重大行政处罚的记录;

  (五)在受让业务的保单最初签发地设有分支机构;

  (六)已进行经营管理受让业务的可行性研究;

  (七)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保险业务转让双方应当聘请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中介机构,对转让的保险业务的价值、合规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第十条 保险业务转让双方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对转让业务的责任准备金进行评估,确保充分、合理。

  第十一条 保险公司转让或者受让保险业务,应当经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批准;转让全部保险业务的,应当经股东会、股东大会批准。

  第十二条 保险业务转让双方应当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下列材料一式三份:

  (一)保险业务转让双方的基本情况;

  (二)保险业务转让协议;

  (三)保险业务转让程序安排;

  (四)经营管理受让保险业务的可行性方案;

  (五)专业中介机构的评估报告;

  (六)转让业务的责任准备金评估报告;

  (七)受让方保险公司上一年度偿付能力报告和受让业务对受让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的分析报告;

  (八)保险业务转让双方的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作出的批准保险业务转让协议的文件;

  (九)中国保监会规定提交的其他材料。

  其中,第(三)项、第(五)项和第(六)项须双方共同签字确认。

  第十三条 中国保监会批准保险业务转让后,转让方保险公司应当及时将受让方保险公司基本信息、转让方案概要及责任承担等相关事宜书面告知相关投保人、被保险人,并征得相关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同意;人身保险合同的被保险人死亡的,转让方保险公司应当书面告知受益人并征得其同意。

  保险业务转让双方应当合理实施业务转让方案,妥善处置业务转让相关事宜。

  第十四条 中国保监会批准保险业务转让后,保险业务转让双方应当在中国保监会指定的报纸上联合公告,公告次数不得少于三次,同时在各自的互联网网站进行公告,公告期不得少于一个月。

  第十五条 保险公司转让全部保险业务,依法终止其业务活动的,应当在转让协议履行完毕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办理保险许可证注销手续,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保险公司转让部分保险业务,涉及保险许可证事项变更的,应当在转让协议履行完毕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按照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六条 保险公司违反本办法进行保险业务转让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其限期改正,并依法进行处罚。

  第十七条 《保险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再保险、第九十二条、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的保险业务转让,不适用本办法。

  保险公司转让保险业务,不得违反《保险法》第八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十八条 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保险业务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